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課
傷 仲 永
?長樂二中語文組? 張聲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夠根據語意,準確朗讀課文,做到停頓正確。
(2)能夠識記文中的一些文言詞匯的意義,說出文言詞類活用的情況。
(3)能夠翻譯文中的疑難語句,做到關鍵詞翻譯正確,符合現代漢語語法習慣。
2.過程與方法:
(1)采用“讀讀、問問、講講、練練”的方法,牢牢把握住文言文學習的特點。
(2)交流、討論課文內容,注重文言知識的積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積極參與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討論,懂得“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
【教學重點】
(1)能夠根據語意,準確朗讀課文,做到停頓正確。
(2)能夠識記文中的一些文言詞匯的意義,說出文言詞類活用的情況。
(3)能夠翻譯文中的疑難語句,做到關鍵詞翻譯正確,符合現代漢語語法習慣。
【教學難點】
能夠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積極參與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討論,懂得“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
【教學方法】讀讀、問問、講講、練練。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導入)
???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边@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消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才。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板書課題)
二、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目標。(導標)
三、自讀感知,整體把握。(導學、導讀)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1)扳(pān)(2)環謁(yè)(3)稱(chèn)(4)泯(mǐn)然
2.學生朗讀課文,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5)余聞之也/久。
學生朗讀課文后,師生共同糾錯。
3.整體感知。
學生借助課文注釋和《詞語手冊》,了解全文大意。
(1)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①之
a.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b.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c.余聞之也久(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d.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e.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②于
a.?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b.?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c.?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d.? 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詞)
(2)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對……感到驚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②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
③父利其然(認為……有利可圖, 名詞活用為動詞)
(3)通假字
扳:通“攀”,牽,引。
四、合作交流,解讀探究。(導評、導議)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五、課堂訓練。(導練)
翻譯下列句子,注意加點詞的意思。
1.?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3.?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六、課堂小結。(導結)
1.本課借事說理,以方仲永從幼年時的天資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最終“泯然眾人”,變得平庸無奇的實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2.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七、布置作業。完成《新教材新學案》之相關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