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基本依據,課程目標是最核心的部分。本文從課程目標中的行為動詞的角度來看看課程目標與原來教學大綱中教學目的(教學要求)的區別、變化,以及新的特點。并以一節化學課舉例說明。
關鍵詞:行為動詞; 課程目標;變化。
課程標準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基本依據,課程目標是最核心的。與教育大綱相比,課程標準的具體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更全面的闡述了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標準的培養目標、下面和教學大綱中的教學要求相比,從行為動詞的角度看看課程目標的變化。
一:課程目標中行為動詞發生的變化及其特點
知識與技能方面:
了解——說出、背誦、辨認、回憶、選出、舉例、列舉、復述、描述、識別、現認等。
理解——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別、提供、猜測、預測等。
應用——應用、使用、置疑、辯護、設計、解決、撰寫、擬訂、檢驗、計劃、總結、推廣、證明、評價等。
技能——模擬、重復、再現、例證、模擬、擴展、縮寫等。
獨立操作——完成、表現、制定、解決、擬定、安裝、繪制、測量、嘗試、試驗等。
遷移——聯系、轉換、靈活運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等。
過程與方法方面:此類目標原來幾乎沒有。
經歷、感受、參加、參與、嘗試、尋找、討論、交流、合作、分享、參觀、訪問、考察、接觸、體驗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此類目標原來幾乎沒有。
反應——遵守、拒絕、認可、認同、承認、接受、同意、反對愿意、欣賞、稱贊、喜歡、討厭、感興趣、關心、關注、重視、采用、采納、支持、尊重、愛護、珍惜、蔑視、懷疑、抵制、克服、擁護、幫助等。
領悟——形成、養成、具有、熱愛、樹立、建立、堅持、保持、確立、追求等。
從以上行為動詞的改變來看,可以形象具體的反映出一些特點:
行為主體更加明確。如列舉、參與、嘗試、交流等,非常明確的表明目標行為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行為動詞更加明確。與原來的了解、理解等想比較,改變了原來籠統、模糊、缺乏質和量的規定性、可測評性差等缺點,體現出具體明確、可操作性等優點。
明確反映出新課程標準改變了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如增加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明確反映出新的課程標準改變了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如增加了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二:以一節化學課為例,看行為動詞給教學目標帶來的變化
某教案集發表的人教版初三化學第一章第二節《氧氣的性質和用途》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的:
1、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
了解氧化反應的概念,理解化合反應的定義。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尊重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態度。
滲透“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性質”的規律。
此教學目標中用到的行為動詞有:了解、掌握、培養、理解、滲透、其它問題不管,單就行為動詞而言存在以下問題:
行為主體混亂。如“培養學生……”、“滲透……”。明顯的行為主體是教師而非學生,這與教學目標是學生的學習目標,表述的是學生的中體驗的意義是不符的。
行為動詞不明確??刹僮餍院涂蓽y評性差。怎樣叫了解、理解,什么樣是掌握,在什么的條件下如何了解、理解、掌握學生都無從知道。
行為動詞沒有體現出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學生一直處于被培養、被滲透、被灌輸的被動地位,這與新課程標準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的學習方式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就上述課時教學目標,我提出以下參考:
1、90%以上的學生能說出氧氣有哪些物理性質和哪些用途。(說出)
2、邊實驗、邊觀察、邊記憶,說明氧氣的化學性質。(說明)
3、在教師的引導下,比較五個化學變化,討論并概括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的定義。(比較、討論、概括)
4、在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概括化合反應和氧化反應的過程中,發展觀察能力、概括能力,保持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尊重事物發展規律的科學態度。(發展、保持)
5、以氧氣為例證明“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性質”的規律。(證明)
總之,目標中行為動詞的改變,非常明顯的體現出課程理念的更新,在以后的教學中,老師們應適應教改形勢,更新觀念,對教學目標中行為動詞的使用引起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1、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